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环评通过技术复核转交审批
作为三年攻坚行动发力的八大领域之一,青岛地铁正进入新一轮大规模建设期,“轨道上的青岛”扩容提速,正开辟城市全新的发展空间。经过严格查勘、评审、修改,25日上午,岛城又一条地铁线迎来新进展:地铁8号线支线环评顺利通过技术复核转交审批,为早日开工奠定了基础。地铁环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过程如何开展?记者全程跟访,为您揭秘环评评估“出炉记”。提前介入 当好地铁环评“管家”
地铁8号线支线的每一次进展,仲卫成和同事杜艳伟等人都要及时了解信息。仲卫成是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工,杜艳伟是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工程师,他们负责地铁8号线支线的环评评估工作。此前,已先后承担地铁5号线等线路的技术评估工作,他们所在的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11号线开始,就承担了我市所有地铁线路环评报告的技术评估。为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在日常工作中,该中心积累、总结出了一套服务地铁等大工程环评的“青岛经验”:提前介入、全程跟踪、集中作战。这套经验战法被总结推广开来,运用到每条地铁线路的评估工作当中。
早在春节前,仲卫成就做好了迎接地铁8号线支线评估工作的准备,春节期间,他也与设计方、环评方和建设方保持着紧密联系,随时掌握进度。2月15日,仲卫成就收到了环评报告。为节省时间,他在正式受理前,就与上海、成都两地的专家敲定了来青时间,制定了现场踏勘方案,是评估工作顺利推进的“管家”。“专家何时来青、踏勘哪些关注点、评审会安排在何处……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制定好完备方案。”仲卫成说。
严格把关 做环境安全“专家”
2月16日专家深夜抵青,次日一早,相关专家共三十余人开始沿着地铁8号线支线走向现场踏勘。“现场踏勘主要是看环评报告中标注出的环境敏感点,包括地铁车站所设风亭和冷却塔周边的敏感点、地铁下穿的敏感区。”踏勘过程并不是坐在车里走马观花,专家们每到一个敏感点,都需要下车实地了解,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其实,在专家们现场踏勘前,仲卫成和同事已不知多少次到现场查看情况。在他看来,既然负责环评技术评估,就必须做好环境影响的“专家”,尤其是在类似地铁这种百年工程上,必须严格把关。
地铁8号线下穿大沽河,线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如何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是环评报告要涉及的内容。踏勘时,受前期降雨影响,大沽河水面充盈,站在岸边无法查看河面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仲卫成等人拿出无人机,通过航拍方式全程摄影摄像。“除了大沽河,还有胶州护城河等敏感点需要注意。”仲卫成告诉记者,一天的踏勘行程非常紧凑,中午简单吃个盒饭就要赶往下一个地点。
看完现场,第二天专家们召开评审会,针对在现场和前期查看环评报告时发现的问题给出意见建议。“胶州部分区域是软土层,其振动源强和市区不同,需要在施工和运营时区别注意。”仲卫成告诉记者,按照设计方案,地铁8号线支线投入运营后时速最高在120公里左右,地质结构的差异导致的源强区别,必须在环评报告中核实准确,以便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减振措施。除了这些,专家们还给出了一些在施工期和营运期生态保护的建议。因此,评审结束后,设计方和环评方需要根据专家的建议,对环评报告加以修改完善。
千锤百炼 成为地铁环评的业内“行家”
修改过程中,仲卫成时刻和相关方保持着联系,以便随时了解修改进度。25日,在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内,仲卫成和同事杜艳伟坐在一旁,对面屏幕上是来自地铁8号线支线的设计方、环评方和建设方以及审批方。“邀请审批方提前介入,就是为了能让地铁项目早日完成审批后动工。”修改完善过程中,已和专家们充分沟通。在得到专家肯定后,再由相关方共同“会诊”。考虑到疫情防控因素,当天的“会诊”被安排到了线上。“会诊”结束,仲卫成、杜艳伟拟定技术评估报告,交由审批部门审批。
仲卫成已完成了多条地铁线路环评报告的技术评估工作,每条地铁线的环评报告,纸质版都有近千页纸。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有了多条线路的锤炼、摔打经历,仲卫成如今也已经成了地铁环评的业内“行家”。身为环评一科科长,除了承担重大项目环评评估,他还要把关科室报告等工作。后续,我市还有多条地铁建设计划,仲卫成也有意让更多同事接触地铁环评评估工作,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为单位培养更多新人。
开通“不见面评估”绿色通道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对疏解城市交通拥堵、保障群众出行、提升城市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地铁之于城市,已不仅仅是公共交通枢纽,更是串联构筑起一座城市的“价值动脉”,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青岛发力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体现,可以让城市更加高效、土地更加集约、出行更加便捷、配套更加完整、居住更加舒适。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抓好防控工作同时,创新服务举措、优化办理流程,畅通“不见面评估”绿色通道,主动为办事企业和服务对象开展远程评估服务,确保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工作不延误、服务“不打烊”,通过全部“网上办”助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
“8号线‘会诊’所使用的远程视频系统,就是我们在疫情条件下更好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创新举措,它于2020年建成,可同时支持百人在线。”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左华表示,中心坚持环评文件及相关材料网络送审后当天办理接受手续并拍照反馈企业,现场评估会改为视频会议或专家函审。对于符合技术评估的环评文件,不再组织召开评估会现场评审,改为视频会议或专家函审方式对环评文件进行把关。对于需要查看项目现场及周边环境的项目,充分利用卫星地图、遥感资料、规划成果、拍摄视频等资料,企业协助做好项目现场影像资料收集。对于完成技术评估的项目,企业无需来中心领取签发材料,由项目负责人将电子版材料发送至企业手中。此外,中心贴心制作“明白纸”,简单、明确地列出签发材料目录及后续办理项目审批的注意事项,受到服务对象一致好评。3月1日至17日,共受理评估项目32件,和去年同期8件相比,数量不减反增。
快速发展 轨道上的青岛加速推进
作为国内地铁建设的后起之秀,青岛地铁自2015年底开通3号线北段以来,以每年都有新线或新段开通的速度,成为国内地铁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地铁既是城市新基建的主战场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又是千亿级的产业链,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月11日召开的青岛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2022年工作部署动员大会透露:今年,青岛地铁线路建设将全面提速,既有的4号线、2号线西延段、6号线一期、8号线南段土建工程加快建设;上半年,三期规划7条线路全部开工。届时,青岛在建地铁线路将达到11条、219公里。回顾过往10余年,这样的地铁建设规模和在建线路密度前所未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