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十五五”发展路径思考
“十五五”城市轨道交通将从高速发展转向降本、提升、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乐享“轨道上的都市”的高质量出行需求,推动城市生活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01 3个降本 一是降低工程成本。一方面充分利用既有铁路的富余能力实施公交化改造,解决都市圈通勤出行部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选择系统制式、优化线路敷设方式、采用轻量化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标准等手段,降低新建线路的工程成本。
成都市域铁路规划
二是降低征拆成本。推动新建市域铁路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共用车辆基地,实现设备检修资源共享和集约用地。在用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核心区,采用立体式车辆基地进一步降低土地费用。
成都地铁7号线崔家店双层停车场
三是降低运营成本。推进自动驾驶、智能售检票技术应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形成智能迭代运营方案,动态调整列车开行,降低人力成本。合理控制大交路列车对数,加密主城小交路列车密度,降低能耗成本。充分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数智化设备,使维修模式由故障修、计划修向状态修、预测修转变,降低运维成本。
02 3个提升 一是提升客流水平。在城市外围的郊区新城,通过设置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停车场,从停车优惠、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升停车管理水平,切实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对通勤客流的吸引能力。在城市核心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非机动交通”的绿色出行链,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方便市民绿色出行。
以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牧华路 一体化研究为例 二是提升资源收入。挖掘沿线土地综合价值,引导城市空间精明生长。在车站内部进行物业开发,培育地铁商业;车站外部构建空间立体、功能复合的城市活力新片区,有效提升土地资源价值,引导城市空间优化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升出行品质。通过互联互通跨线运营减少换乘,通过增加身份证、人脸生物识别、互联互通卡等多元化支付票务系统便捷旅客进出站,通过同台换乘、安检互信、时刻匹配等手段提高换乘效率。
03 3个融合 一是空间融合。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空间格局的廊式引领和空间重塑作用,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合理引领城市空间的拓展,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持续聚集沿线人口及产业。
二是产业融合。依托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优势,加速都市圈的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经济产业链沿城市轨道交通轴线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加速形成梯度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经济带。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
三是生活融合。以城市轨道交通点轴开发培育轨道上的生活圈,串联城市主要交通集散点、公共服务圈、产业圈、商业圈等差异化城市功能载体,打造车站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文化、商业、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