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qzuserz 于 2025-4-17 22:33 编辑
13号线一期万家湾站最新进展 13号线一期万家湾站最新进展[color=var(--weui-FG-2)]
2025年04月17日 20:13 四川
最近很多粉丝询问 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 万家湾站进展如何 围挡里面究竟在做什么
为何要修这么久
带着大家的疑问铁铁去13号线一期万家湾站建设现场打探了一番
成都地铁
最新进展
已完成主体、附属结构施工走进位于光华8线的万家湾站,围挡外是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围挡内是井然有序的建设现场。
目前,万家湾站已完成主体、附属结构施工,以及电力、通信、燃气、自来水等管线迁改,只剩1条中水管道回迁中,这也意味着离车站施工完成、围挡拆除不远了。
地铁施工前,需要将地下各类管线挪开,待施工完成后再恢复原状。管线迁改可以说既是地铁施工的开始,也是收尾,贯穿建设始终,关系着建设进度。
管线到底是咋迁改的?在深6米的工作井里,狭窄的管道内,工人师傅正弯着腰用铁锹铲土,并装进铁斗车里。
待铁斗车装满后,管道外的工作人员用绳子将车拉出管道外,再用提升机将其运送到地面上,这些泥土后续将用于工作井回填。(真的是一点都不浪费~)
每挖出20厘米的作业空间,工作人员就会启动“打洞神器”——足足有240吨推力的液压千斤顶,将中水管道一点一点地顶进隧道里。
万家湾站中水管道主要收集周边区域的生产生活污水,位于车站附属结构之下,管道直径为1米、长达79米。2023年4月,万家湾站开始附属结构施工,中水管道被临时悬挂起来,今年3月底随着附属结构施工完成,需要迁回地下。 “我们像拼积木一样,将2米长的管节一节接一节地焊接,再一点一点地往隧道里挤。”承建单位副经理王义泽介绍,他们每天从管道里挖出近8吨的泥土,铺设3节2米的管道,再加上前期开挖工作井与后续回填,整个回迁周期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
按照施工计划,万家湾站预计本月内完成管线迁改工作,下月底完成道路恢复工作,随后将实现全面退围。
迁改前要做好“诊断”人工探挖摸清管线情况
万家湾站建筑面积约7026平方米,车站结构下埋藏了错综复杂的管线,包括电力、通信、燃气、自来水管、中水管等,长度达上千米,可以说是“蜘蛛网”中搞工程。
“万家湾站不仅地下管线多,还有深埋时间长达10余年的老管线,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需要将每一根管线抽丝剥茧拎出来,是个复杂的工程。”成都轨道建设公司业主代表孙亚笛介绍。
万家湾站电力线保护过程 “手术”前需要做好诊断,确定管线的走向、深度、材质等,以及与周边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关系。
万家湾站所在区域因开发时间早,缺少地下管线分布情况相关资料,只能通过人工探挖的方式摸清管线情况,光是前期摸排就花了4个月的时间。(管线迁改只有四个字,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摸排清楚之后,接下来就要与各类产权单位一一沟通协调,反复研讨完善迁改方案,这一步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迁改过程如“绣花”力争做到“分毫不差”管线迁改,不仅耗时久,还需要像绣花般精细。
因为,管线迁改时一旦处理不好,有可能影响安全,比如电力管线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触电事故或者造成跳闸断电。“对此,我们在设计之初就根据管线特点、车站施工进度等,分类制定迁改方案,力争做到‘分毫不差’。”孙亚笛介绍。
具体来说,在车站附属结构施工中,管线需要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再一根根拎出来、悬空架起,最大沉降量仅0.1毫米。
主体结构施工中,由于层高受限,无法采用悬吊保护方法,需要临时迁改到基坑外,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再回迁,整个过程如同“微创手术”,需要用最小开挖面积,完成管线重新布设。
万家湾站主体结构施工
“站点特殊的施工环境也给管线迁改带来了考验。”孙亚笛指着工地一旁的河道介绍,万家湾站毗邻河道,水管迁改有一工作坑在河道内,施工前需沿管线开挖引流槽,将河水排出,并在管沟四周堆垒沙袋,修建围堰,防止河水进入工作坑。 管线迁改,还要做到“分秒必争”。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自来水、电力、燃气等管线迁改多选在夜间抢抓时间、错峰作业。
更考验耐心的是,如此错综复杂的管线迁改还要重复多次。这时,肯定有小伙伴好奇,为啥不能一次搬完呢?
为了尽可能保障周边交通顺畅,万家湾站施工中,建设团队采取动态打围措施,在最小施工范围内完成土建施工。从2019年施工开始,万家湾站共进行了4次大小交通倒边及6次围挡拆装,相关管线也相应地进行了多次临时迁改,逐步腾出作业空间。
经过这么久的建设这个车站快要与我们见面啦
地铁是一项百年工程施工建设涉及众多作业感谢在地铁建设期间给予我们理解和支持的市民朋友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在建线路建设一起期待早日坐上新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