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线北环通勤有感
今日是11号线北环通勤第一天,以往每日大战珠江新城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甚至有座位,实在是舒服。不过,这日子也不知道能过多久,毕竟这几年陆续有新线开通,还有2大火车站的加持,估计还是会逐渐变拥挤吧。
现在的客流量,感觉50w-60w顶天了,也许后面随着其他线路的接入,这条线有望冲百万客流吧。 bella 发表于 2025-1-5 14:57
众所周知卖地先建地铁才能卖,现在开通的地铁是10年前房子最好卖的时候规划开建的。现在房价下跌房子不好卖 ...
你要好好截图这句话,当10号线 12号线 13号线这三条市区完全体正常运营的时候,你就知道11号线的运能之大之强。
你的评论就好像当年hk苹果日报之流在说广州南站开通就是大白象工程那样可笑,送多一句,人家做客流预测的专家,人家是真的有大量数据看到进行比较。这些专家比你这些看表面数据所谓的人,你觉得哪个可信程度高些?
再送多一句,地铁与腾讯合作的某系统,人家内部数据是有专业大屏看到数据分析,我是有幸参与部分开发,连我都觉得自己对客流预估这些不敢随意判断。我就不知道你哪来勇气,凭借着看头条,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就觉得11号线运能,城市基建这些大话题。
其他地方交通真的是水深火热!市区的是人均皇帝,什么规划都得以他们为中心 果然是史上最大的重复建设 晚上看到,北环客流汇入的车站最多的就是天河公园了,其次是华师和员村。其他车站的客流量不是很大,车厢过了几个换乘站后基本上有位,站着都很阔落。 bella 发表于 2025-1-5 00:19
不是的,地铁很多年前就不是垄断技术了。这些年全世界只有我们大基建,首先我们议价能力极强,参考进口药品 ...
现在国内地铁建设能这样快,核心程度是国产化高(尤其是盾构机,列车制造这些地铁核心领域)。当年德国在广州地铁1号线线上血赚多少,就从后期运维一个场景作为例子,人家德国工程师收到广州地铁维修需求开始,人从离开家门口开始就始起表计算,计算金额是美元等外币,然后包飞机来回包饮食,过来就轻轻拖一下时间,然后实际维修的内容,后来发现就是对列车某些位置进行加固。
现在回头看,也感谢西方这样短视赚暴利对我们,因为只要是人类,在一个全球唯一工业化链齐全的国家当中,你西方人之前做到,中国人同样是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更实在),关键在于突破的时间。一旦突破技术之后,当年暴利的它们市场现在看看占有率是多少。要不zz因素这个,中国绝大部分市场能吊打对手。 bella 发表于 2025-1-4 23:17
不能都按通胀算造价。工程造价里暂且简单划分为设备材料大概占70%多,人力成本大概占20%左右。经过多年大放 ...
地铁总体建设成本没有跟着这二十年的通胀一起涨主要是我们攻克了很多当年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技术,他们再也不能用我们造不出来而又必须要有的设备来宰我们一刀了,现在的造价上升也有施工规范,工期变长的原因,但总体来说,打破关键技术垄断是让地铁可以修到普通强地级市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imca 发表于 2025-1-3 00:00
A型车的定员(站立每平米6人)其实是实际运营里的上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开门时间哪怕只是不太长都会导致有 ...
其实21世纪初那些缩骨线路就是无钱之过,有钱谁想这么搞,当年盾构机、信号系统、列车这些关键设施全依赖进口,人家技术垄断,你北上广三个大城市90年代开始地面交通就开始严重拥堵了,就是怎么宰你,你都得买,说什么是因为决策失误才建得这么缩骨的都是胡扯,当年做环评报告的时候的经济环境也预料不到大城市的人口在往后二十年会如此急剧膨胀,钱不够,还要先被西方技术优势国家宰一笔,又要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只能从土建省,当年几乎都按国标底线建设的车站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如今新线的高标土建,并不是给当年“决策失误”补锅,而是十年的房地产经济、地铁相关设施国产化率的提高降低了建设成本,综合起来的结果,强地级市能建得起地铁,房地产经济是首功 本帖最后由 desti126 于 2025-1-2 20:53 编辑
只可惜未来广州地铁应该很难有8A/8D了,市区一堆核心线路被小气的玩具车(6B/4L/6L)占据,未来的线路也很难再上8A(例如L25、L26) 本帖最后由 mimly 于 2025-1-2 20:31 编辑
下一站如意坊 发表于 2025-1-2 17:45
10、12南北段、22和南中珠城际广州段都要求在全运会前开通,而且广州目前除了3/3北,还没有一条线路需要8A ...
其实很多人(尤其市区通勤族)应该没有感受过8A地铁的恐怖的客运输送能力(即使2017年已经开通广州地铁13号线8A“平均10-13分钟”行车间隔),如果8A地铁3分钟一班,载客量比3号线1分钟1班还大
按照两条地铁最极端运输人员来计算,3号线6B超员载客量1882人计算(B1),11号线8A超员载客量3460人计算(A9)
3号线:1分钟行车间隔在3分钟之内的运输人员 1882*1*3=5646人
11号线:3分钟行车间隔在3分钟之内的运输人员 3460*3*1=10380人
真正发挥8A输送人员能力的地铁并不是广州地铁11号线(因为它换乘站多,很快就可以分流),而是未来13号线全线(新沙——朝阳,中间不飞站)的完全体。因为13号线特别多交而不换,而且连接两边郊区+市区通勤的巨大人流叠加,我个人预测真正让8A线路跑到3分钟,目前最大可能是13号线上出现(尤其是早高峰的时候),希望在2028年某天早高峰看到这个场景。 A型车的定员(站立每平米6人)其实是实际运营里的上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开门时间哪怕只是不太长都会导致有人下不了车、有人还没来得及上车,而且此时人们往往因为上下车而导致口头争执,车辆在某些大站也会出现因关门困难/反复关门而导致的延误。
公众(以及媒体)可能会以某某线路能做到超低间隔(比如2分钟以内)为荣。如果是给定了线路的先天硬件条件受限无法改造,那么也许运营公司也会以这个为荣。
但如果有得选,把后天的极限压缩和先天的更大编组(以及不那么压缩的行车间隔)摆在运营部门面前,他们会选后者。 如果你是火车站左边应该五年内都没影响 东站这边问题也不大貌似是要出站换乘客流会影响 火车站东站不开,白云区居民表示很受伤~
11号线有站点在珠江新城附近? 嗯,没有火车站接入,我早高峰坐的是西段和南段,尤其是荔湾、芳村段,空得很,车头车尾几乎都是空的,连人都没几个,实在舒服 现在估摸也就30多万吧
高峰期在员村都有座位 大家觉得11号线空,除了两个火车站和部分线路没有接入之外,很多人还是不习惯8A地铁的载客量,尤其5分多钟的8A,已经相当于部分6B,6L的线路高密度载客量。 主要是车大, 今天人明显比昨日多,应该是放假前人流,两边多人,中间少人。 估计很市区的人都是第一次坐8A。。。13东和18可能根本都没坐过,我第一次去13的时候也觉得站台太长了,这么长的的车怎么做的满 人挤人是不存在的,毕竟火车站未来5年都搞不定。但有座位肯定是奢望了。东站明年搞定另外一个出口消防验收通过就能开通了{:8_222:} mimi163 发表于 2024-12-31 23:20
人挤人是不存在的,毕竟火车站未来5年都搞不定。但有座位肯定是奢望了。东站明年搞定另外一个出口消防验收 ...
看到mb最新的开通线路预测,明年稳妥能开的线路比想象中要少(2-3条),看来通过11号线通勤可以过上一段舒适的日子了,不大可能会遇上8a车厢都挤不进去的情况。 本帖最后由 万胜围的日与夜 于 2025-1-1 19:17 编辑
从各大社交平台了解到,华师站的换乘客流非常大,如此看来在广州东站11号线车站和换乘通道建成之前都不太可能启动三号线和十号线拆解的工程 zc19920226 发表于 2024-12-31 22:17
估计很市区的人都是第一次坐8A。。。13东和18可能根本都没坐过,我第一次去13的时候也觉得站台太长了,这么 ...
要放长远眼光去看客流,当年六号线就是因为只看眼前,造成现在要拆凳的场面。 flashstar 发表于 2025-1-1 10:23
看到mb最新的开通线路预测,明年稳妥能开的线路比想象中要少(2-3条),看来通过11号线通勤可以过上一段舒 ...
除非遇上8a交付过慢的问题。毕竟明年开通的线路多起来,在线路开通前能不能补足缺车的问题。目前11号线平均是5分钟间隔,对多线跨区通勤人士来说选择11号线不算是最优解。还是按照距离最短的方式选择线路 mimi163 发表于 2025-1-1 22:46
除非遇上8a交付过慢的问题。毕竟明年开通的线路多起来,在线路开通前能不能补足缺车的问题。目前11号线平 ...
初期总共采购55列车,运行周期75分钟,如果上线46列间隔是3分15秒,估计要到远期才需要这个间隔 下一站如意坊 发表于 2025-1-1 22:55
初期总共采购55列车,运行周期75分钟,如果上线46列间隔是3分15秒,估计要到远期才需要这个间隔 ...
今年的确不需要,需要也是等10/12/13/22开通(应该又是年底吉日{:8_225:}) mimi163 发表于 2025-1-1 22:58
今年的确不需要,需要也是等10/12/13/22开通(应该又是年底吉日)
借你吉言 13真的等太久了 8A来3分钟间隔,那客流密度得达到港铁水平起码一半